体育教育教学始于1993年,1996年从原基础课教学部中独立出来,成立体育教学研究部。现承担全校大学体育课程讲授和体育竞赛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等课内外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体育教学研究部有专任教师21人(硕士研究生18人,在读博士2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助教4人。现有体育馆3座,体育场2座。室内篮排球场各2片,羽毛球场32片,乒乓球馆2个(球台42张),形体训练馆4个,武术馆3个,健身馆3个,蹴球馆1个,室内蹴球场3片;室外蹴球场8片,十一人制足球场2片,七人制足球场4片,陀螺场2片,篮球场15片,排球场11片,网球场8片,珍珠球场地2片,轮滑场地2片。
体育教学研究部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正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研究部、体育馆直属党支部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建设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中积极作为,深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育机制。坚持课程思政、融思于体。切实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全体体育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发挥体育的协同育人功能。教育教学理念高度聚焦,明确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课程思政”作为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严管厚爱、树规立育。主动推行严管和厚爱相协调、硬与软相结合,努力把体育教育教学建设成学生行有所畏、心有所暖的育人载体。
深化新时代体育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校体育综合评价机制,明确日常参与、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在考核中的比例。为预科生和大一、大二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一年级开始体育必修课,为大学三、四年级开始了9门通识类体育课程,使体育教育教学贯穿预科——本科——研究生全部阶段。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和课程建设。每年派出4-6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在辽宁省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教学设计+无生授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实践二等奖4项,总成绩二等奖4项。第三届全国教师滑雪挑战赛中,获单板平行大回转男子教授甲组第三名和单板平行大回转男子教师甲组第七名。2022年《大学体育》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先后获学校教学成果奖3等奖3项。
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目前共获批纵向科研经费50余万元;获批教育部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国家自主科研基金1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5项。
体育竞赛全面开花。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一体融合贯通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实现了“三个全面”。一是参赛主体全面。二是参赛项目全面。三是参赛人员获奖全面。参赛运动员中获奖比例增加,有些比赛甚至达到参赛运动员均有获奖。近年来,获得市级以上校外体育竞赛共计405项;一等奖107项,二等奖71项,三等奖73项,四至八名154项。其中,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和第八届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中,两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蹴球项目,代表辽宁省连续参加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辽宁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甲组团子总分第一名、第二名各1次,团体总分第三2次;女子篮球获辽宁省大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第三名各1次;乒乓球、排球等多次站上领奖台等等。
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每年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内体育竞赛,已注册成立大学生体育社团19个,全部体育教师下沉到社团担任指导教师。蹴球队、散打队、狩猎队、陀螺队,已经成为省内具有霸主地位,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运动队伍;田径队、民族健身操队、排球队等也已经成为省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运动队伍。B-sport——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慧体育平台、足智——智慧赋能青少年足球训练,获得辽宁省智慧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健全体质健康测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制定、完善体质健康测试政策、完善实施方案、构建并完善测试机制、完善体质健康测试免测申请线上提交审批的留痕化模式,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2024年和2025年已经稳定在90%以上。
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教育发展、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作用,2023年和2024年获批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计划,获2023年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计划先进集体,1名教师荣获了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2024年大学生校园足球活动获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资助。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传统体育资源优势,深入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体育课程教学、体育社团扩展、课间操丰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活动,为青少年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相关活动受到中国新闻网、中国民族网、大连日报纸质版等媒体关注。